从粮票到缝纫机百花洲民俗博物馆这些老物件你

发布时间:2025-08-28 14:59 阅读次数:

  

从粮票到缝纫机百花洲民俗博物馆这些老物件你家是否也有同款?

  一件磨得发亮的水壶,一本边角磨损的居民粮食供应证,静静陈列的木工工具、粮票油票、购粮证,泛黄的毕业证,老式台扇,印着标语的搪瓷茶杯,老式自行车牌,饱经风霜的打字机、缝纫机……

  走进济南百花洲民俗博物馆,这些沉淀岁月的老物件静静陈列,每一件都像一本微型的时光书,翻开便能看见老济南人柴米油盐里的烟火气,听见岁月里的生活回响。

  以前,在外面吃饭是件麻烦事儿,除了钱,还有一样东西少不了,那就是粮票。一旦没了粮票,这意味着你就算有钱都买不到吃的。

  在粮票、油票、布票等推行之后,各地又实行了按工资比例随发日用工业品购货票、购货证的规定,把数十种商品列入凭票、券供应范围。比如食品类的,有猪牛羊肉票、鸡鸭鱼肉票;服装和日用品类的票证有汗衫票、背心票、布鞋票,一些贵重物品,例如各类电器、自行车、手表更是一票难求。

  这种蓝字白底的长条形铁皮是老式自行车牌照。在过去,自行车是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,各地公安机关会给自行车发放牌照进行登记管理。

  以前人们常说的四大件,说的就是“三转一响”,三转指的是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,一响就是“收音机”,70年代末也曾是一“票”难求的稀罕物。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过去,收音机是家里的“万事通”,收听新闻、消遣娱乐全靠它。

  拧开这样的收音机,“刺啦刺啦” 的电流声里,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简单又很温暖的年代 ,您家里,还有这样的 “老物件” 吗?

 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一台缝纫机是家家户户离不得的 “硬通货”。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 是刻在生活里的日常。

  老式缝纫机不用电源,全靠脚踩。缝纫机下面有一个踏板,一根皮带和缝纫机头相连,用脚踩着下面的踏板前后分别用劲,踏板前后晃动就带动机器转动起来了。那踏板晃动的节奏,伴着机头轻微的“咔嗒”声,成了无数个夜晚里,最踏实的声响。

  手摇计算器,适用于加减乘除的计算,是电子计算器普及前的重要办公设备,由杠杆、齿轮等机械部件而非电子部件构成。尤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是财会工作的 “主力军”,能快速的进行基本的四则运算,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。

  灯头下是一个铁制蛤蟆嘴。一侧有一个可以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,控制灯的亮度。灯芯使用棉绳,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。把葫芦肚子里灌满煤油后,揭去灯罩,用火柴点燃灯头,然后扣上玻璃罩,灯就发出亮光。

  透明玻璃灯罩拢着暖黄的光,既防风又能让光亮更集中,如今灯盏已不再添油发光,却依旧能让人想起那些借光度日的岁月,触摸到旧时生活的温度。

  看到这些老物件,想想在当年都是响当当的存在,您见过这些老物件吗?家里是不是也藏着类似的“老伙计”?来评论区说说它的故事,让大家听听过去的事。(来源:济南古城历史街区)

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电话

15845235212

AICoin官网

扫一扫,关注AICoin